周总理邀请卫立煌回国后,八大元帅设宴款待,毛主席:你是有功的
1955年3月15日,原国民党军二级上将、五虎上将之一的卫立煌辗转回到国内。
与其他国民党军将领不同的是,卫立煌不仅没有被送到北京功德林进行改造,还受到了国内民众的夹道欢迎。
抵达北京那天,周恩来总理亲赴机场迎接他,中华人民共和国八位元帅齐聚一堂设宴欢迎他。
在中南海的时候,毛主席拉着他的手亲切地说:“你是有功的。”
那么,这位原国民党军将领究竟是何来历?又立下过什么功劳,能够让全国人民从上到下表现出了他的一致欢迎?
卫立煌
年少投身革命
卫立煌,1897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的一个小官吏家庭,小时候在邻村的私塾读过不少史书典籍,这为他日后建功立业打下了一定的文化基础。
1905年父亲英年早逝后,卫立煌就在哥哥卫立炯的照顾下长大,所以在思想上深受哥哥的熏陶。
辛亥革命爆发后,卫立炯加入到了革命队伍,出任安徽和县军事训练班主任一职。
次年,在卫立炯和其一众革命友人的感染下,15岁的卫立煌剪掉了自己的辫子,也开始投身革命。
卫立煌
1913年3月,孙中山先生发动“二次革命”,全国各地许多城市纷纷宣布独立,响应革命,其中就有和县。
后来袁世凯出兵镇压,卫立煌跟着大哥卫立炯加入到了群众武装队伍。不过,在数倍于己且装备精良、训练有素的敌人面前,很快他们就失败了,并潜逃回了家乡。
17岁那年,卫立煌考入湖北陆军学兵营。经过一年多的训练和学习,他丰富了知识,开阔了眼界,升华了思想。
毕业后他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加入北洋军,而是奔赴上海去寻找革命党人。
1915年卫立煌参加了“肇和舰”讨伐袁世凯的战斗,兵败后一路南下广州,加入了粤军。
凭借着出色的表现,有勇有谋的头脑,卫立煌很快被调派到了孙中山先生的直属护卫队。
他有了更多的机会聆听孙中山先生的教诲,从而对民主革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。
后来有一次护送孙中山先生时,卫立煌不幸坠马,身受重伤。
孙中山先生让他回家修养身体,但他回家没几天就重新回到了广州,这让孙中山大受感动。
后面几年中,卫立煌屡立战功,从警卫排排长一路晋升到了团长的职位。
蒋介石上台后,因为两人当年同在粤军效力,关系一直不错,所以卫立煌念在往日的交情,也选择了追随蒋介石。
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屡立功劳
“九一八事变”后,蒋介石一直秉持“攘外必先安内”的政策,选择先剿共,后抗日,这一做法受到了卫立煌的反对。
在他眼里,民族矛盾远大于国内党争,因此在剿共行动中他总是消极应对。
不同意蒋介石做法的还有另外两位著名将领——张学良、杨虎城。
二人在西安一直按兵不动,于是蒋介石于1936年冬天,率领卫立煌等一众部将飞往西安,对张、杨二人施压,严令他们率部参加对延安红军的围剿。
12月初,张、杨对蒋介石实行兵谏,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,蒋介石等人均被扣押在西安。
面对此情况,卫立煌没有向其他人一样表现出慌张和愤怒,反而是暗中窃喜。
12月中旬,在中共中央的努力下,蒋介石接受了“停止内战,联合抗日”的主张。
虽然答应了联合抗日,可蒋介石并没有放弃对中共中央的打压,明里暗里命令部队给共军下绊子。
1937年忻口战役爆发,被编入第十八集团军的共军军队名义上受卫立煌调度。
可他并没有以上级的身份指挥八路军作战,而是经常与八路军将领联络磋商、协调行动。
曾经有一次,卫立煌与周恩来总理在太原进行了会晤。
两人不仅对战争局势进行了分析,还互相开诚布公地交换了各自的观点。
也正是这次深入的交流,使卫立煌开始真正深入了解到中共中央的决心与抱负,也使得他的思想开始有了转变。
后来在抗日战场上,他多次排除干扰,顶着蒋介石的压力,给八路军调拨了大量的武器弹药、食品衣物等军需物资。
毛主席在延安会见卫立煌
1938年春天,他就一次性支援了八路军100万发子弹、25万枚手榴弹。
当时后勤那边考虑到数目太大,不敢发放,卫立煌就亲临后方,指挥将物资运送到了八路军手中。
1940年,在蒋介石的指示下,国军97军向太行山一带的八路军驻区进犯,遭到八路军的反击,97军军长朱怀冰急忙向卫立煌求援。
没想到卫立煌丝毫不理会,不仅没有派兵支援,还照常给八路军发放军资。
同年秋天,蒋介石再次下达命令:要求卫立煌北上太行山,遏制八路军的发展。
卫立煌随即与朱德将军进行了一次商讨,双方协商划定了活动范围,避免产生摩擦。
蒋介石的计谋再一次落空了。
终于,卫立煌的一次次“偏袒”惹怒了蒋介石。
1941年底,他被解除了兵权,调任西安办公厅主任。
不久后,日本发动了入侵缅甸的战争,中国随即组建远征军赴缅与英军联合作战。
由陈诚带领的远征军接连失利,蒋介石只能重新启用卫立煌。
1943年开始,在卫立煌的指挥下,远征军接连攻克敌军芒友、遮放、畹町军事重镇。
他将所有日军驱逐出滇西,收复全部国土,完成了打通中印公路的战略任务。
与此同时,中国开始了对日军的全线反攻,1945年8月15日,日本投降,八年抗战落下帷幕。
可卫立煌心里清楚,蒋介石是不可能容得下共产党的,国内战争很快就要爆发。
1946年11月,卫立煌将军偕夫人韩权华赴美考察军事,历时半年,借此机会,远避内战。
后又延长半年,在英国、法国、西德、瑞士、荷兰、比利时等国参观考察。
随着在解放战争中节节败退,蒋介石再也坐不住了,给远在巴黎的卫立煌发急电,催促他回国。
卫立煌不情愿地回到了国内,被任命为东北剿匪总司令,总览东北地区的军政大权。
可他的内心一直盼望国内和平,不愿与共产党为敌。
当时,国民党在东北有50多万军队,分布在长春、沈阳、锦州三地。
由于各地交通线的破坏,三地的国民党军始终孤立作战。
东北野战军在毛主席的指示下,准备集中兵力挨个攻打这三个地区。
而卫立煌则是不顾蒋介石的命令,只是一味修建防御工事,既不支援、也不迎敌,只是固守一方。
在卫立煌的“配合”下,长春、锦州、沈阳三地接连被攻克。辽沈战役结束,东北全境得到了解放。
但是,卫立煌也为此付出了代价,蒋介石于1948年11月26日宣布: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迟疑不决、贻误战机、着即撤职查办,并将他软禁了起来。
蒋介石怀疑,卫立煌早已经与中共中央有了暗中联络,已经被“策反”,便下令彻查他。
好在12月25日中共中央公布了一批国民党战争罪犯名单,卫立煌的名字赫然在列,蒋介石这才放下戒心。
但对卫立煌的软禁并没有停止,直到他下野后,卫立煌才得以重获自由,他带着一家人辗转来到了香港,并在此定居下来。
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,喜讯传来,卫立煌不胜喜悦,亲笔写了贺词送去。见证家国幸事,戎马一生的卫立煌比所有人都要开心。
回国后总理迎接、元帅款待
1955年,共和国发出“爱国一家”“爱国不分先后”的号召,想要召回流离海外的华夏儿女,尤其是贤能之人,卫立煌自然也在目标之列。
周恩来总理获悉卫立煌同样有回到大陆、为新中国的发展添砖加瓦的想法,但是其夫人韩权华有所顾虑。
为了做韩权华的思想工作,周总理夫妇特地请来韩权华的亲姐姐韩恂华来家里协商。
周总理、邓颖超与韩恂华的缘分还要追溯到1919年。
当时国内的一帮志在救国救民、投身革命的青年人组成了一个名为觉悟社的小组织。
最初由10名男社友和10名女社友组成,周恩来、邓颖超都是其中骨干,后来又吸收了5名社友,二男三女,韩恂华正是女社友之一,几人之间有着深厚的革命友谊。
在周、邓二人的请求下,韩恂华给韩权华去了一封信:请妹妹放心归来。
同时,周总理还附上手书:在太原会晤过的那位朋友,请二位回来。
1955年3月15日,卫立煌携夫人从香港经澳门回到广州,第一时间发了电报向北京的毛主席、周总理等人致敬。
同时,卫立煌还发表了震惊中外的《告台湾袍泽书》,呼吁台湾早日与大陆统一。
毛主席也很快回电:先生返国,甚表欢迎。盼早日来京,籍图良晤。如有兴趣,可于沿途看看情况,于月底或下月初到京,也是好的。
卫立煌明白,主席是想让他看一看新中国成立后的新气象。于是,卫立煌与妻子一路沿着浙江、上海、江苏等地,游览北上。
4月4日,正在无锡游玩的卫立煌接到周总理办公室的电话,说周总理过几日要出国,想在走之前见一见卫立煌。
于是二人就加快了行程,于6日上午到达北京。
为了表示对卫立煌的重视与欢迎,周总理亲赴机场迎接。
当晚,为了感念卫立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帮助,共和国八大元帅齐聚总理家中,为卫立煌设宴接风。
4月25日,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见了卫立煌,两人时隔17年再次相见。
主席紧紧地握着他的手说:“时间过得真快,想不到我们又走到一起来了,过去你是有功劳的。”
的确,卫立煌在联合抗日时期就对共产党军队多加“照顾”,后来更是在南国边境击退日寇、收复滇西,再到解放战争时期的“消极抵抗”。
无论是对于共产党,还是对于家国百姓,卫立煌都是功不可没的。
来京之后,卫立煌被委以重任,先后被推举为全国人大代表、全国政协常委,后来还担任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,官至副国级。
在他任职的几年中,不遗余力地为新中国的建设尽心尽力、发光发热。
结语
卫立煌将军一生为家国事业操心。
年轻时跟随孙中山先生闹革命。
抗战期间屡立战功,被外国媒体称为“常胜将军”。
后来不愿见到国家分裂,甘愿背负骂名也要消极内战。
晚年间为了新中国的发展也是耗尽了最后的心血。
这样的一生,值得我们永远瞻仰与致敬。
#瞭望中国抗战#
富成配资-配资平台网-炒股配资平台股票配资门户-配资行业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